KingdomofSweden瑞典

人气 2948   2011-11-17 19:59

Kingdom of Sweden瑞典王国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东北毗连芬兰,西与挪威接壤,南部隔厄勒海峡与丹麦相望,东濒波罗的海。陆地面积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35. 8万,90%为瑞典人,北部居有拉普人,外国移民约80万。官方语言为瑞典语。基督教路德宗为国教。首都斯德哥尔摩。统一国家的形成 约公元前6000年有人类来此狩猎谋生。公元前1600年左右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400年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在南部逐渐建立起以农耕为主的聚居村落。9—11世纪为“海盗时代”,部落酋长纠众出海,用兽皮等交换东方的白银、香科和丝绸,并进行抢劫和掳掠奴隶。862年瑞典海盗到达东斯拉夫人聚居地,并以诺夫哥罗德和基辅为中心到拜占廷、波斯和塔什干一带经商。829年基督教传入瑞典,11世纪初形成统一的瑞典王国,第一个国王为奥洛夫.言特科农(994—1022在位)。1026年丹麦克努特大帝战胜瑞典人并将瑞典南部并入“北海大帝国”版图。1155年瑞典出动十字军征伐芬兰,强迫芬兰人改信基督教,并于1284年将芬兰变为瑞典的一个公国。在由比尔耶尔.亚尔(1250—1266在位)开创的福尔孔王朝(1250—1363)期间,封建化进程加快,王权进一步扩大,确立稳固的世袭君主制,制订出能推行全境的法律。福尔孔家族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过程中损害了拥有封地的贵族富豪阶级利益,矛盾日益尖锐。当王室计划收回封地时,贵族富豪阶级便向丹麦寻求援助。当时丹麦不仅占据瑞典南部斯科讷地区,还于1361年征服了哥得兰岛。1389年丹麦军队攻入斯德哥尔摩,丹麦女王玛格丽特被迎奉为瑞典国王。1397年瑞典、挪威、丹麦在卡尔马会议上结成联盟(卡尔马联盟),丹麦女王为三国共主。以丹麦王室和享有封地的瑞典贵族富豪组成的联盟派同瑞典中小贵族、矿业主等阶层的独立派之间进行反复的斗争。由于1426年丹麦发动的荷尔斯泰因战争严重影响了瑞典铁和铜出口,1434年瑞典铁矿中心贝里斯拉格爆发了由恩耶尔布雷克特.恩耶尔布雷克特松领导的起义,独立派贵族斯托雷家族一度登上王位。为重新征服瑞典,丹麦于1520年攻占斯德哥尔摩。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1523在位)入城加冕为瑞典国王,并屠杀独立派贵族。和斯托雷家族有亲戚关系的年轻贵族古斯塔夫一世.瓦萨在大屠杀中幸免于难,化装潜逃到达拉纳郡。1521年在吕贝克的支持下发动起义,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将丹麦军队击溃,瑞典彻底摆脱丹麦的控制,瓦萨被推举为国王,称古斯塔夫一世。在位期间(1523-1560)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限制教会的权力,将富豪贵族的封地没收为王室财产,加强王室专制集权,建立起统一的世袭君主制政体的封建王国。争夺波罗的海地区霸权的斗争 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是瑞典对外扩张时期。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同德意志和荷兰结盟在波罗的海争霸,三十年战争期间又转而同法国结盟对德意志和奥地利作战攻占慕尼黑和莱比锡,并向布拉格进军。到17世纪中期瑞典已成为波罗的海强国,所占领土除芬兰之外还有挪威和丹麦的一小部分、立窝尼亚、爱沙尼亚和波美拉尼亚等地。1697年卡尔十二世即位后,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和赋税征敛,继续对外扩张。北方战争期间,于1700年在纳尔瓦战役中击败俄国彼得一世军领的4万大军,1708年攻入俄国境内,但1709年在波尔塔瓦战役中瑞典全军覆没。瑞典战败后,由于丧失大部分侵占的领土再加上国库空虚和人口锐减,在波罗的海地区转为守势。1723年瑞典议会通过法令,废除君主专制和增强议会四个等级的权力,王权急剧衰落,行政权力转移到由大贵族操纵的国家参政会手中。随着新兴市民阶级力量的壮大,瑞典议会中爆发了大贵族的“礼帽党”和市民阶级的“便帽党”之争。1765年“便帽党”在议会取得多数而执政,提出限制大贵族的封建特权和消除官僚政治积弊等改革纲领。在大贵族支持下,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在位)1772年发动政变,恢复君主专制,削弱了议会的权力。1805年,瑞典参加欧洲第3次反法联盟同拿破仑一世作战,屡遭失败后失去波美拉尼亚等领地,1808年芬兰战争失败后俄国占有芬兰。1809年,瑞典贵族发动政变,废黜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1792—1809在位),迎奉拿破仑一世的将领J.贝尔纳多特元帅为王储。1813年,瑞典参加第六次反法联盟,在对丹麦作战取胜后,迫使丹麦割让挪威,并于1814年成立了挪威-瑞典联盟。19世纪初期,随着炼钢、锯木、造纸等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制度对生产和工商业自由发展的限制,吸收更多社会阶层参加议会。1809年瑞典议会通过新宪法,确立了有一定限制的君主政体。1830年后,工业资产阶级和自耕农等阶层的代表进入议会。但普通农民生活困难,1840—1914年间有100多万人向国外、主要向北美移居。1865年议会分成上下两院,实行有财产限制的普选。到19世纪末,瑞典陆续建立了银行、铁路、电报和邮政等产业部门,航运业也有相当规模。1887年成立全国总工会,1889年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劳工运动开始发展。。战后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瑞典加入联合国。1948年曾致力建立北欧防御同盟,拒绝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布继续执行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50年瑞典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参加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75年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国内,社会民主工人党政府继续推行福利国家和发展经济贸易的政策。瑞典在战后的经济可称为混合型的经济,铁路、邮政、电信、能源生产和其他基础设施大部分属国家所有,在工商企业中,90%为私营,10%则为合作社或国营。瑞典经济发达,工业占国民收入的8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瑞典地理北欧国家。全称瑞典王国。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西邻挪威,东北接芬兰,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7624公里。国土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500公里,面积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34.3万(1985).1999年瑞典全国划分为21个省和289个地方县市。省长由国王任命,地方县市长官由地方选举中获胜政党领导人担任。瑞典省和地方县市相对独立,无直接隶属关系。除基本政府职能外,省政府主要负责辖区内的高等教育、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地方县市政府主要负责辖区内的基础教育及福利的建设和管理。瑞主要省份有:斯德哥尔摩省、乌普萨拉省、南曼兰省、东约特兰、延雪平省、克鲁努贝里省、卡尔马省、果特兰省、布莱金厄省、斯科耐省、哈兰省、西约特兰省、韦姆兰省、厄勒布鲁省、西曼兰省、达拉纳省、耶夫勒堡省、西诺尔兰省、耶姆特兰省、西博滕省、北博滕省等。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在地质构造上绝大部分地区属前寒武纪地盾,久经侵蚀、夷平,后又受到地壳隆起和第四纪冰川的强烈影响。地形主脊是贴近西北边境纵向延伸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实际上是一长列块状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凯布讷山,海拔2123米。山脉东部呈阶梯式下降,第一级是诺尔兰高原,第二级是缓倾的丘陵,第三级是海滨平原。国境南部为古老低缓的丘陵和冰碛平原,不少地区十分低洼,湖沼广布。矿藏以铁矿为主,其储量达40亿吨,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其他矿藏有铜、铅、锌、钛等,但燃料矿贫乏。国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约有15%的土地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影响,气候较温和。7月平均气温南部15~17摄氏度,北部11~15摄氏度。冬季南北温差较大,1月平均气温南部1摄氏度左右,北部-16摄氏度,各地有长达1—7个月的积雪期。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西多东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西侧部分山区达1000—1500毫米,甚至更多,北部及东部沿海仅450—5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以夏季较多。河流短小流急,水量丰沛,通航价值小,水力资源丰富。最大的约塔—克拉尔河长720公里,水量最丰的翁厄曼河与吕勒河年平均流量近2000立方米/秒。全国可开发的水力资漏达2010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60%.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比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还多四成,湖泊总面积占国土8%.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4平方公里,最深处98米,是欧洲第三大湖。许多湖泊之间都有河流沟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利于水电开发。居民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军最低、平均期望寿命最长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82年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1.1%,自然增长率仅0.1%.1950—1982年间,人口增长18%,约为欧洲平均数的一半。1982年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5岁,仅次于日本和挪威。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总人口20%,65岁以上老人占16%,老化指数高达80%,已成为一个相当典型的“白头社会”。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5人,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居民集中在南部,尤其是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三大城市及其周围,这三市及其所在的三郡合计占全国总面积4%,却集中了总人口的36%;而北方五郡合计占总面积62%,人口只占14%.1982年城镇人口比重83%,除上述三大城市人口分别达到65.1万、43.1万和24万外,另有10—20万人口的城市8个,5—10万人口的城市24个。劳动力多集中于制造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从事农、林业的只占6%.民族成分较单一,瑞典人占98%,少数民族有芬兰人、拉普人等。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瑞典语为国语。瑞典人口流动较多,自19世纪中叶起,先后有近200万人迁居海外,目前本民族总人口中居住在国内的占85%,在海外的(主要是美国)占15%.但自5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水平提高,加之人口自然增长极为缓慢,故人口移动已转变为净流入,70年代后期代后期平均每年净增移民约1.7万人。发展简史约在8000年前欧洲大陆冰盖消失以后,境内开始有居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不利于农耕,发展缓慢。7世纪起,其政治、经济中心由南方转移到中部地区,出现了最初的统一的国家政权。12世纪前后,曾受日耳曼人控制,1397年成为以丹麦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的成员。此后经济(尤其是商业、贸易和冶金业)发展较迅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瑞典在1523年退出了联盟,并与丹麦展开了长达100多年的激烈争夺,直至1660年获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根据和约从丹麦取得了目前本国南方的沿海地区,在东方扩大到芬兰及芬兰湾东部和南部,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但不久国势逐渐衰颓,1709年在同俄国的战争中失败,丧失了芬兰湾地区;1809年又战败于俄国,失去了整个芬兰。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加上从1814年起政治上的中立,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速。20世纪中叶发展更为迅速,除传统的木材加工、造纸、冶金、造船等工业外,机械和其他工业部门也达到很大的规模。约100年时间,成长为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870年瑞典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0.4%,20世纪以一直保持在1%.到80年代初,人口数居世界第64位,而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20位,按人口平均计算则居世界最前列。经济地理农业一个多世纪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80年代初不包括林业和渔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3%,尚不到制造业的1/8,但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现有耕地300万公顷,垦殖指数仅为6%,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滨海平原,在北纬60度以北,仅零星点缀。耕地大部分种植牧草和饲料,粮食作物以大麦、燕麦、马铃薯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甜菜。大麦集中在最南部的斯科讷半岛、哥得兰岛和厄兰岛,小麦位于主要耕作区的中部,燕麦最偏北,甜菜亦以维斯科讷半岛为最大产区。耕作业集堆化水平较高。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占将近80%,奶油、干酪、炼乳等为传统出口产品。林业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面积2642万公顷,覆盖军达59%,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数的3倍,木材总蓄积量达24亿立方米。森林分布均匀,南北各地覆盖军基本相同,但树种和木材蓄积量差异较大。北部和中部均为针叶林,南部为针阔混交林;主要的针叶树种是云衫和松树,在森林总面积中各占46%和38%;主要的阔叶树种是白桦,占11%,其余5%为橡树、山毛榉、白扬、枫树、柞树等。总的来看,树种比较单纯。北部受气候条件所限,树木生长缓慢,成材需140年,成材后树高15米,干径20厘米;而南部成材要70年,高达30米,干径30厘米。因此北纬62度以北虽占森林总面积66%,却只占木材蓄积量47%.林业在国民经济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除大量出口木材外,还建立了庞大的纸浆、造纸、家具、林产化工、火柴等工业部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林业占1/5.瑞典对森林的科学培育、保护和有计划开采十分重视,每年的采伐量不超过自然生长量(约8000万立方米),致使林地常青,森林覆盖军长期保持稳定。工业瑞典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以上,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37%.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占24%,其他工业占3%,而在商品出口总额中,各类工业制成品占80%以上。在本国原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材和钢铁工业曾是主要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尽管传统的特色依然保留,优势部门却已转向技术高度集约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80年代初全国有各类工矿企业1.3万余家,在制造业净产值中,机械工业占44%,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占16%,化学工业占9%,钢铁工业占5%,轻纺工业较薄弱。矿产以铁矿为主,3/4集中在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马尔姆贝里耶地区,矿石品位高达60—70%,含磷极低,蕴藏深度300—500米。基律纳现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铁矿,年产能力达3000万吨。所产矿石经挪威的纳尔维克和本国的吕勒奥出口。其余铁矿集中在中部的贝里斯拉根地区,属中等品位,主要采矿中心是格兰厄斯贝里,矿石经乌克瑟勒松德港输出。1973年铁矿石产量达到创记录的3473万吨,1982年降为1474万吨。85%出口。北部矿区提供了出口量的95%和本国消费量的60%.瑞典兼有森林、铁矿资源,在木炭炼铁时代,长期是世界主要产铁国。焦炭炼铁兴起后,因缺煤而利用本国丰富的水力发电冶炼特种钢,一个多世纪来,这一结构特点始终未变。目前特种钢占钢产量30%,比重之大居世界首位,产品以质优驰名,大部分供出口,普通钢则多依赖进口。1981年钢产量374万吨,主要集中在贝里斯拉根地区。燃料矿物贫乏,能源以水力发电占优势,约占总发电量2/3.计有水电站1000座,内10座年发电20亿度以上,120座在2亿度以上丿最大的一座水电站建于吕勒河上,年发电达45亿度。机械工业企业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多供出口。轴承、信标、凿岩机、冷冻设备、分离器等传统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发动机、船舶、电信设备及各类家用电器的生产发展迅速,构成了整个工业的基干。汽车工业占制造业产值8%,在出口额中居首位,沃尔沃等名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造船工业规模居世界最前列,以制造巨型油船和散装货船为主,产品3/4供出口。军火工业也很有名。机械工业主要集中于南部大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电子、电器)、哥德堡(汽车、造船、轴承)和马尔默(造船、电机)等。木材和造纸工业为传统工业部门,虽出现相对萎缩,但总的规模仍居世界前列,锯材、纸浆和纸的出口量占世界10—20%;工厂多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河流的河口及维讷恩湖等大湖附近,以充分利用水路外运木材。交逋运输铁路在国内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公路运输迅速发展而明显衰落,总长度由1955年的16400公里减少到1979年的1185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占2/3.最重要的线路有联接南部大城市的环线(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斯德哥尔摩)以及北部输出铁矿砂的吕勒奥—基律纳—纳尔维克(挪威)线。1981年公路总长977万公里,其中3/5以上为铺面公路。主要海港有哥德堡、斯德哥尔摩、吕勒奥、乌克瑟勒松德和马尔默。其中哥德堡约占货物吞吐量的1/4.主要出口商品有纸浆与纸、汽车、钢、木材,它们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5%、12%、8%和5%(1979)。进口以制成品和燃料为主,其中石油约占1/4,人均石油进口量超过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造成外贸逆差的重要原因。地区经济差异全国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经济区,大致以北纬58度和62度为界:1.中部经济区最重要,有全国第一大城斯德哥尔摩和第二大城哥德堡,分别位于东海岸和西海岸,其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在三大区中均显著领先。本区面积占全国27%,人口占57%,工业生产占60%以上,农业产值占44%.尤其是前述两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堪称国家精华所在。2.南部是全国最温暖的地区,农业生产地位相对突出,面积占全国14%,人口占29%,农业产值占35%,以第三大城马尔默为中心的厄勒海峡地区工业、运输业和商业贸易均很发达,但东南部相对萧条。3.北部气候寒冷,开发最晚,经济以林、矿业等初级产品占优势,发展比较缓慢,1950—1979年间人口仅增长2%,大大低于中部(24%)和南部(17%)。

  关注度: 2948   Baidu: 0   360: 0   Google: 0   其他: 0

推荐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
瑞典中文站 |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
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有少量转载,如有涉及到虚假、侵权、违法等信息,请联系我们。
版权保护:本站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